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宋真宗刚刚改年号为“天禧”,并科举招纳天下贤良。
时值盛夏,一个考生身着布衣,背着竹制书包,回到丽水堰头村。自“春闱”以来已有数月,他从汴京归来,舟车交替,辗转归乡,来到村口,看到村长和老妪们结束了劳作坐在凳上闲谈。村长远远看见他回来,起身来迎,看他还是一袭布衣,且面带羞涩,大概也猜到了这次又落榜了,拍拍他的肩膀,攥着他的手腕引他来到文昌阁前——出发前也是在这里村长带领村民给他送行。他不好意思的将祖传的一块石砚从布兜里打开,回头向村长点点头,恭敬地走到二楼,将石砚贡回原处。这是村里的规矩,三年后他要重新从这里请出石砚,再试科举。
走下楼来,村门口已种上一排新的樟树苗,村长说这是他出发赴京赶考后的春天,他带着村里的百姓种下的,就沿着堰渠的两边,各种上了一排。村长说不用几年这里绿树成荫,就能加固渠道,开垦新田了。他走上木桥望了望两行樟树,想:以后一定会亭亭如盖吧。
来到江边,上游是萧梁年间建造的古渠,它有效控制了瓯江的洪水,同时为村子的田垄带来了灌溉。这个渠道为村子带来了几百年的繁荣,却没人记得当年的“司马”究竟是何人了,有时候他也会感叹,千年之后的人们是不是还会记得这片村落。
他向渡河的船夫招了招手,船夫认出他来,揽他上船,也不等别的村民要来,载他渡河。船夫在他的千恩万谢下,推回了渡河的钱,“拿去给你老母敬孝”,就把他撵上了岸。
上了岸再走几里,就是他的家了,渡头边有一棵大樟树,据说已经有两三百年了,郁郁葱葱,无数人曾在这里纳凉休憩。几步路外也有几棵樟树,年份不长,两棵树间有人修了一个亭子,叫“双荫亭”,供路过的百姓和官员休息喝水。
他还没有做好回家的准备,天色尚未暗,结束耕作的百姓也陆续从瓯江对岸归来。他坐在那棵大樟树下,搁下竹制背包,打开自己的游记,毛笔用舌尖舔一舔,准备写下最后一段,记录下这段赶考的最后一段经历。但坐在树下,树荫笼罩,树叶间声音悉索,他的思绪有些飘然而去,开始幻想千年之后树下的人会不会读到自己的词……
公元2017年,一个王姓职员沿着此路来到丽水“古堰画乡”,这里以古樟树和巴比松油画盛名,各地才学之人都欲来此地一睹风采。
我下车检票后来到一处阁楼,名叫“文昌阁”,驻足在石碑前端看好久,不明所以,只知古代先贤赴京赶考,都会在这个阁楼下祈福,以求文运昌盛,衣锦还乡。脚下青砖在细雨下有些湿滑,我跨过小木桥,听着古渠下潺潺的流水声,伴着细雨的沥沥声,抬头看到了数十棵古樟树群,他们距今有1000年的历史。特别引我关注的是一棵被雷劈中数次的樟树,至今仍然郁郁葱葱,在时间的长河中矗立,也算是奇迹。
移步换景经过几处豪宅后,便来在了古渠的进水口,这个瓯江旁的古渠也有漫长的历史,景点旁石刻的“司马雕像”也在向世人传递着这里历史的悠久。古渠的伟大在于,不仅解决了龙王的愤怒——水患,还因势利导满足了土地神的心愿——灌溉良田。世间将坏事变成好事的事情不多,却件件令人心悦诚服。
突突乘坐仿古画舫船渡过瓯江便来到了“古堰画乡”的核心,这里已经是一处绘画的圣地。我沿着古屋老巷一路向上,用最新的两千万双摄手机记录下了各种旧时的美景和现在的人文。我拍下了大学教授的颜料盒,拍下了学画小学生的线描笔;我拍下了来此采风的专业画师,也拍下了来此取景的民间涂鸦艺人;我拍下了巴比松油画江景,也拍下了石砖上立体涂鸦。
走走停停,拍拍看看,我逛到了“双荫亭”。榫卯结构的亭檐已经勾到了成长千年的古樟,古亭经过数次修复后依然是为游人提供歇脚蔽日的好方。历代先人得此小亭的荫蔽,留下了题词,留下了诗句,留下了墨宝,或者像我一样,留下了照片和足迹。
几步外是“天下第一樟”,一棵据传1200多年的古樟树。枝条像一个巨人的手臂一样向四处伸出数十米,繁茂的枝叶在阳光下仿佛一柄巨伞,生生展开一片几十平米的树荫,人们在树干下修建了椅子供游人休憩纳凉。
我抬头望着千年古樟,内心除却震撼更多的确实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龟虽寿,却不如山林久远,我的一生数十载,又如何与眼前的大树相比。他站在此处千年,历尽人事沧桑。看到了蒙古铁蹄南下,也看到了朱氏昌隆;闻过洋人的大烟,也闻过民国的火药;溅过日寇的烈酒,也溅过红军的热血……千年来有多少好人坏人,男人女人,文人武人,熙熙攘攘在他的荫下路过、走过、坐过、跑过,甚至出生,甚至死亡。
坐在树下想到这些,我内心此起彼伏,拿出我的手机,指纹解锁,打开记事本,准备记录下这一段游记,思绪却渐渐飘然而去,想着千年以前,会不会有一个落第考生和我一样,坐着这棵树下畅想未来……
时间究竟是不是线性向前,物理学家也不知道,世界是不是永恒无限,哲学家也不知道。古往今来,王侯将相都在一个躯壳下,拥有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但他们的杰作却永远会被记得,南梁的水渠建了一个村,北宋的村长种下了一片樟树林。北宋的考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职员,虽时隔千年,但坐在同一个树荫下纳凉,遮蔽来自同一个太阳的光芒。
他们都在大樟树高高在上的俯视下,望着涓流不息的瓯江水,思考宇宙,思考人生,思考这历史的沧桑。
公元2017年8月 丽江“古堰画乡”有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