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得人推荐这部书,从书名开始就显得会意不明,只道“你读完便知”。带着这种想要揭开的信念开始了阅读。
第一部的故事展开显得那么的缓慢,就像大多乡土小说一样,在“我”的视角中展开一个愚昧落后的村庄,村庄里的人只有外号和不明所以的爱恨关系。乡土气息之浓,让人一度怀疑自己又掉进了农村生活的日常。但作者显然不满足于这种乡土气息的平静,很快就铺陈出了第一个反差——关于太监的悬念。他就像在肖申克的操场上的Andy一样,寡言少语、格格不入,被人孤立,又被人保护。在“我”的孩子视角中,真正的男主角从一开始就是那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太监。
而整个第一部,从那段特殊时期开始,呈现出了惊人的力量,所有人物的思维行动显得不再可控,命运也急转直下。我起初以为关于文革的段落会快速的过去。但那些争斗中表现出来的一丝小小的不合情理,都会快速地转化为一个更不合理的情节展开,所有的原因都只有最后才告诉你。这样的“不合情理”出现了太多次:比如太监(上校)睡了老保长的女人,但老保长始终是太监坚定的维护者;比如上校已经与世无争但却明显废了小瞎子的人生。这一切的不合理都快速把人带入了第二部,主角从“太监”变成了一个神秘的“上校”。
第二部是沉重的,那个神秘上校的历史不再是乡野村民村头热议的八卦,而转化成了一个家国命运的沉重包袱。引出这段故事的,是那个被睡了女人的老保长。老保长这个人物甚至比“我”的串联更加重要,“我”所呈现的父子三代虽然发挥了巨大的左右成为了左右人物命运的重要人物。但显然读者更好奇的上校的历史部分,是老保长呈现的。呈现的方式也令人惊奇,他跟着上校去上海狎妓。这种轻佻中带着的诙谐,最初给人一种光怪陆离的高级感,就好像在上校身上加了一个光亮的蒙版,他瞬间不再是隐居乡野的落魄贵族,而忽然成为了一个叱咤上海滩的名流。但灯红酒绿背后很快逐渐展开的是污水横流。就像沙威来到的巴黎,水沟里是逃犯和妓女、背叛和疫病一样。上海滩弄堂里的污秽开始把上校身上的光环剥离,他的身边不再是漂亮的军统女谍,也不再是柳巷风韵犹存的小妈,而是“大汉奸”。一个悬念从小瞎子的命运和这段污秽的历史中得到了解释,我明白了上校为什么被叫成太监,但一个新的悬念又快速地展开,他的肚子上到底写了什么。
第三部在我看来是一片过长的尾声。我对上校以外的人物的命运始终并没有最强烈的兴趣,所以刨去其他人物的命运看,上校的命运在第三部成为了一种绵软的结语。在这段安静的尾声里没有抗美援朝军医,也没有军统特务,只有一个白白胖胖的智力衰退的孩子。一个繁体的“岛”成为了整个故事最终悬念的最终答案,作者对这个悬念揭晓的精妙设计在这一刻甚至显得有些不太重要。原本你想要去剥开看的悬念,变成了一个孩子无心的炫耀。炫耀里,又沉淀了太多的自我代价和家国情怀,显得那么无足轻重,又难以释怀,很难不叫人扼腕叹息,又为其如释重负。
读完全篇我有一种很深的感受,这个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而就像“我”的爸爸对着爷爷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承受了一个承受得起的代价——爷爷关于家族“鸡奸犯”和“告密者”的那段终极博弈,让“我”真正意识到了什么代价是可承受的,什么是不可承受的。其他人其实也是一样的:上校的妻子其实也在不断权衡这个是否可以承受的代价,她被人强奸被人骗,最后接受了一个智力衰退的爱人;“我”的前妻也背负着“龙头”的欺侮而决定改变,最终死于这种改变;老保长也承受着自己的代价,在被欠了情的傲慢中成为最欠人情的存在;小瞎子何尝不是承受了身体的酷刑,而最终变成了互联网大神……但所有代价都没有上校的来的沉重。
上校的代价是自己——“糟蹋我可以”,他把所有的代价都困给了自己,然后把高洁的家国情怀都从自己身上扔了出去,变成了他的猫,他的血书,他的冷笑,他的金剪刀,他的画,他的玩具,和他的死。他活得就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被内化在了自己的心里,而负担起的,是一个堂堂的男子,一个战士,一个医生,一个英雄和一个孩子。这个第一部里被人说成“太监”而不反驳的卑微村民,第三部里变成喜欢脱裤子给人看的弱智居民,就好像他的伟大在历史里没有存在过一样,在朋友的口中也未必能够幸存,都被埋葬在了那些尊重他热爱他但死在他前后的人的脑海里,而随着他们的死一同离去。就好似一个荡平了武林的绝世高手,在狗尾草丛中翘脚哼曲,然后在村妇的驱赶中留下一个佝偻的背影。
我以前常说“自嘲是最大的自信”,被群嘲而不辩解,恐怕更是一种超然。那些能承受住别人无法想象的代价的人,怎不配称一声“英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