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的旅行,看的更多的不是风景,也不是另一个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和朋友们聚聚首,做做与自己平常不太一样的事情,融入别人的生活,见证下别人新婚的幸福,总是对自己有些感慨。不开车的时候,坐着好久没坐的火车,去一个从没到过的地方,总会思考很多。一个人坐在车厢里面佯作睡着的时候,就特别容易面对自己的内心。

在熟悉的环境里,和自己对话着的更多的是一个自我,一个社会的“我”。这个我是由符号堆砌起来的,里面充斥了很多我扮演的角色,我选择的服装,我养成的习惯,它也许是我的名片,是我的车,是我的外套……这个我所经历的很多看似稳定的东西,实际上是自己好不容易堆砌起来的一个形象,究竟对自己内心的东西还留存了多少,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

在陌生的环境里,最让人害怕的,恐怕就是你得剥去这些东西。穿着你不知道是否得体的衣服,做着一些你习以为常但不知道是否合适的行为习惯,用一些你平常驾轻就熟的语言习惯去认识一些不同的朋友。你不知道自己对不对,你不知道自己好不好。更多的是把自己最内心的那些个忐忑和惊恐,用一个个自己都难以驾驭的方式,学着别人的方式,去展现给别人。笨拙地,希望别人觉得自己能够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这种迫切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感觉,毕业工作后,有过几次,但却离现在的自己有些远了。

每次到这种时候,总会特别明白1900,为什么会害怕无限大的“键盘”。这样的钢琴,我弹不了,我也弹不好。

“刚才我是不是说错话”

“刚才他有没有鄙视我”

“我应该怎么做呢”

“我说这个会不会让别人不舒服?”

……

好多问题不停不停地在问自己。而往往在这样的时候,所作的最后的决定无论好坏,无论对错,都是来自自己本源的东西。可以说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假装掩藏自己的内心,然后不小心暴露自己的内心,然后又把整个过程和别人的反应一个个去对比,一个个去分析,一个个去判断自己究竟做的对错与否。我说的这个过程,它看似是理性的,但是在发生的时候是很短的而且很本能的。只有自己静下来看着兄弟们睡着,自己趴在窗口看不熟悉的大街的时候才会反复的问自己,“你他妈的到底在干嘛?”

往往这种本能的爆发,而后反思起来的时候,就是和自己本我对话的时候。这时候镜子里看到的那个我,不是那个我熟悉的西装革履自以为是永远装成熟的自己。而是一个完完全全随着本能和意愿去做的自己。这时好像又重新遇见了那个,从前在课堂里安安静静思考着的自己

回到船上之后,我是否还是那个弹得好钢琴的人呢?那个钢琴家,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我呢?

WHO AM I

这篇写的还行吗?

点击星号为它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票!成为第一位评论此文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