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你的世界!—彗星来的那一夜观感

, ,

        《彗星来的那一夜》英文的原文是《Coherence》,这个单词的意思是相干性,能够更准确地反应影片的内容,所谓的相干性以光为例,就是光之间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干涉,所谓的干涉笼统可以说成互相产生影响,当然原本不应该有影响,但总有特殊情况。而在这个故事中,实际上是模拟了一个非常规的外力(彗星来临)的特殊情况下,在一段特定的一晚上的时间里,把一幢小屋子和屋子里的几个人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在这个时间空间里面,可能与同平行的相同的空间(未必相同的时间但大体在这个晚上)产生的神奇的交错和所谓的“干涉”,这个干涉最简单的表达,就是“遇到了自己”。就好像把薛定谔的盒子里有两只猫,而故事,讲的是猫。

        影片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猜想、假设、推理,即我们所谓的“烧脑”。我并不想在这里探讨影片的内容,只是看完电影我难以平静。所谓“毁三观”,虽然是俏皮话,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至少世界观确实受到了自己认识的挑战。

量子物理学实际上已经有100多年的岁数了,但他的被认识程度却远远不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等等。当然我们无须通过一部电影产生对整个世界的思考,更不要说对说要对物理学进行探讨。只是作为一个认知世界全新,或者说是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否自己有些太过狭隘了。

        所谓科学和哲学,甚至神学,其实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认知世界的角度。而世界观的建立,往往建立在我如何看这个世界上。对于我们来说,至少对于我来说,在认识量子物理学之前,似乎还停留在“能量守恒”“力的连续性”等层面,这就好像把自己禁锢在了一个井里往外望天一样。但是实际上,天,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

        我们所谓的文理科,所谓的专业性,实际上是否束缚了自己对某些东西本身的好奇心。实用主义的经验让我们对柴米油盐有价值的知识以外的认知毫无兴趣。或许我仍然不需要数学,因为我不会去钻研物理,或许我不需要会编程,因为我不会自己做APP,福尔摩斯不需了解地心还是日心,因为对于他来说没有区别,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触动我学习一些看似没用的东西。但如果这个“东西”,改变的是你的世界呢?

        我不会因为电影对自己的影响,而投身某个研究事业,但是我想在下一个哥白尼跟我说太阳才是宇宙中心的时候,与他一起站在火里,站在更正确的一面(虽然其实太阳也不是中心)。我想人类的追求自古便是如此。

        如果青蛙注定在井底不能出来,至少我需要一个更高的支点能看到更多的天空。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